• 我要投稿  加入收藏
内容详情

盛行千年的瑶族长鼓舞

时间:2013-10-06 23:06:02  作者:  来源:  查看:4265  评论:0
导读:10.10.0.10 百百看 闵跃承1 米克高维尔 谷风杰 我爱52wulumuqi乌鲁木齐新闻 庞晓杰的真实身份 丹鼎艳修路 梦三蛇年大礼包 褚康妮 最爱上海滩简谱 lenovoy560 风起紫罗峡 ,,盛行千年的瑶族长鼓舞     瑶族的长鼓如同苗族芦笙一样,人们常把它作为该民族艺术的代表。如果说非洲人民善于以鼓声表达内心的语言,那么瑶族人民是善于用击鼓的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10.10.0.10 百百看 闵跃承1 米克高维尔 谷风杰 我爱52wulumuqi乌鲁木齐新闻 庞晓杰的真实身份 丹鼎艳修路 梦三蛇年大礼包 褚康妮 最爱上海滩简谱 lenovoy560 风起紫罗峡txt新浪 小羊肖恩27k7k k8dod

瑶族的长鼓如同苗族芦笙一样,人们常把它作为该民族艺术的代表。如果说非洲人民善于以鼓声表达内心的语言,那么瑶族人民是善于用击鼓的动作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体现着瑶族人民那深沉的气质,坦荡的胸襟,使你从舞蹈中仿佛触摸到一个民族内心的律动。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它的起源是与对本民族的图腾崇拜、祖先信仰联系在一起的。相传瑶族始祖龙犬力助高辛王战胜侵扰的的番王,为酬谢龙犬的军功,高辛王将三公主许配龙犬,并封他为盘护王(即盘瓠)。婚后生育了六男六女,即摇族的十二姓人。一天,护王入山狩猎不幸被山羊触下悬崖,挂在一棵“德芎”①树上。公主与儿女们悲痛万分,为了解除心头之恨,她吩咐儿女们猎取山羊皮,伐下“德芎”树,做成一个八抓长的大长鼓,六个十三抓长的小长鼓。公主背起大长鼓,儿子们手拿着揩泪的手帕,悲伤地边哭边唱《盘王歌》,祭祀先父——盘瓠。这就是瑶族在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一定要打长鼓的由来。从现存的瑶族风俗习惯中,我们可以肯定瑶族先民在原始社会中曾以犬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而加以崇拜,这是由于犬在瑶族先民的狩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自然产生的。恩格斯曾说过“狗是人类的第一个朋友”。从瑶族的图腾信仰中可以看出这个传说有一定的真实性。长鼓很有可能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狩猎时期。现今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和广西钟山县的瑶族群众中就流传有《羊角短鼓舞》,舞者手执羊角以野羊抵角的神态表现传说中盘王与山羊博斗的情景,并唱到:野羊撬、野羊撬,野羊撬断梓木树,梓木树啊好挖鼓,挖个长鼓好风流。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祭盘王跳黄泥鼓时,由长者所背的大木鼓就叫“母鼓”,由男青年所击的鼓叫“公鼓”。“母鼓”是舞蹈队形的轴心,它指挥着“公鼓”的鼓点和舞者的的节奏,并率领众舞者绕坛起舞。这两个舞蹈的流传决非偶然,它是对其祖先狩猎生活的追忆,是对长鼓起源传说的印证,也说明长鼓舞在原始社会已经运用于瑶族先民的祭祀活动之中。

长鼓舞从唐代开始见载入史藉,到了宋代记载更为详实。宋人沈辽作《踏盘曲》诗中便有生动的咏记,“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白雾将军树,社中饮酒不要钱,乐神打起长腰鼓。女儿带环着缦布,欢笑捉郎神作主,明年二月近社时,载酒牵牛看父母。”明人顾炎武作《天下郡国利病书》也有类似宋人的记载“衡人赛盘古……今讹为盘鼓,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斗大,四尺长,谓之长鼓。二尺者,谓之短鼓……有一巫人,以长鼓绕身而舞,又二人,复以短鼓,相向而舞。”祭神跳长鼓舞,自行选择对象是瑶族的古风俗。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看到:长鼓舞不但用于祭祀活动而且成为男女社交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以鼓传情成为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独特方式。广东连南八排瑶流传着动人的长鼓的故事:天上的仙女扮为瑶族姑娘到瑶山游赏,同瑶族青年猎手唐冬比相恋,结为夫妇,仙女的爱情触犯了“天规”,她被上天强令召回。临别时,仙女嘱托冬比到南山伐木造鼓,十月十六日击之则可升天相聚。唐冬比为了与亲人团聚,历尽艰辛,战胜险恶,造成长鼓,于十月十六日击鼓起舞,终与仙女相会九天。在这个故事中长鼓成了爱情力量的纽带。十月十六日的排瑶“歌堂节”不但是祭祀祖先盘王的节日,而且也是一次男女社交活动的盛大的长鼓舞会。由于长鼓舞自唐宋以后更为广泛流行,以至封建王朝官吏,每赴九嶷山祭祀舜陵时,常调用当地瑶族男女踏歌击鼓,以助祭奠礼乐(见《九嶷山志》)

木鼓在中国乐器史上当称为最早的打击乐器。在原始社会当中有一种鼓叫土鼓,用泥糊烧制而成,这已是原始人学会制作陶器之后的事情,木鼓当比它起源更早。正如许多民族乐器最初从那个民族的劳动生活中所使用的劳动工具这一母体脱胎出来一样,长鼓也是由瑶族先民经常使用的劳动工具演变而成的的。在瑶族人民生活中,舂米所使用的舂杵,起房舂墙所使用的舂棍,是一种原始的劳动工具,这种工具原先只是一根圆木棍,为了使用方便才逐渐改为中间细、两头大的形状。这种劳动工具与长鼓的形状十分相似,应该说,这就是长鼓的母体;最初瑶族先民就是拿着这种笨重、不会鸣响的工具进行娱乐活动的。原始的瑶族先民的娱乐是为了重新体验白天劳动生活中的快乐,而这种缺乏音响,不便于舞动的劳动工具,是不能表达他们在劳动中的欢乐之情的。在长期的狩猎采集活动中,敲打空心的树杆可以通过震鸣把躲在树洞里的野兽驱赶出来,砍伐空心树可以发出“轰轰”的共鸣声……这一切都是诱发原始人利用空心的树干蒙上兽皮制作成原始的木鼓的起因。既然敲打空心的树杆可以发出共鸣声,那么他们就想着把
手中的劳动工具也变为中间是空的,以模仿出劳动的音响节奏。在那没有铁器工具的时期,要将树干镂空是不容易的。瑶族先民原始的制鼓方法是在篝火旁将通红的木炭挟放在截好的树杆两头中部,一面用嘴吹气给木炭助燃,一面用锐器将
燃烧后的灰烬刮出,这样一段一段的将整节树干烧空,用刮削器把树干修整成长鼓的形状并蒙上羊皮,这样瑶族古老的民族乐器——长鼓终于脱离了自己的母体而独立存在了。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原始的制鼓工艺。
瑶族制鼓之所以用“德芎”树(即泡桐木),这与瑶族对树木的信仰有关,他们认为泡桐树代表不忘根本,因而伐树做成长鼓以不忘祖先恩德,加之泡桐木质轻、经久,成了瑶族制作长鼓的最好木料。

据瑶族老艺人回忆叙说,长鼓制成后,鼓音不够宏亮,有人把长鼓闲置屋檐之下,雨水顺着屋檐滴下地,把地上的黄泥浆溅到鼓皮上,尔后敲打泥水沾湿的鼓声音特别响亮。以后,瑶族打长鼓就用黄泥浆水来糊鼓皮,鼓声可遥传数里,长鼓因此又得名:黄泥鼓。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里对这种瑶鼓就有记载,“统鼓乃大腰鼓也,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鸣,以泥水涂面,即复响矣。”用黄泥浆涂鼓这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鼓皮增加了深度,声音更为宏亮,说明瑶族人民早就对音的共鸣知识有了认识。

为了娱乐的需要,瑶族人民制作了四种同一形状不同规格的长鼓:①铳鼓,长二丈,主要用于舞蹈的伴奏,舞蹈时将其吊在大树之下或放在架子之上,用手拍鼓。②大长鼓(包括母鼓),为男性舞蹈所用,有肩背式和手握式两种。③小
长鼓,长三尺,为男女舞蹈所用,因打法花样较多又称为“花鼓”。④短鼓,长约一尺五,与芦笙、羊角配合集体舞蹈所用。有的鼓身饰上精致的龙凤花纹,并系有彩带,十分美观,在造长鼓的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叙说制作长鼓的《长鼓出世歌》。

由于原始社会瑶族先民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随着宗教意识的增长,长鼓很早就用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既娱人也娱神,从而兼有祭器和乐器的两种功能。长鼓被人为的赋予了通神的法力,平日不得乱敲乱打,只能在规定的各种祭祀活动中,才能击鼓歌唱。而在每次跳长鼓之前,必定要先敲打十二下,意为瑶族十二姓人向先祖祈祷,又称“十二姓鼓”。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打长鼓的俗定时间为:秋收后开鼓,正月十五后封鼓。长鼓舞只能在开鼓后这段时间跳,他们认为在禁忌期间乱敲乱打会惊动天地之神,影响当年的五谷收成,丰收会变为歉收。富川瑶族自治县的平地瑶在隔十二年举行一次的“还愿节”时,首先要由瑶族法师向四位经挑选出来的“歌娘”郑重的授予长鼓。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长鼓是一件珍品,不轻易出售或送人,虽则辗转迁徒,每到一地,建村立寨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造长鼓。有句民谚说:宁卖良田一亩,不卖长鼓一个。这足以说明瑶族人民对长鼓的珍爱。

每一种民族艺术都是那个民族生活的反映,长鼓舞所表现的内容都是瑶族纯真的历史生活的艺术写照。瑶族是我国历史上迁徒较多的民族之一。民间流传着的“飘洋过海”的故事,就是对迁徒生活的追忆。“今岁此山,明年又别岭”的游猎游耕的不定居生活,造屋起房便成为瑶族经常性的劳动,因而也成为长鼓舞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长鼓舞由简单的模仿原始劳动动作逐渐发展成较规范的三十六套、七十二层的打法。三十六套就是三十六个动作,七十二层就是每个动作变换方向重复一遍,并编有口诀传诵。鼓在瑶族人民的手中再也不是一件简单的舞具,一招一式都具有特定的内容。长鼓舞从……量地、挖基开始即至新屋落成,以鼓形象地模拟劳动过程表现出建造新屋的欢乐之情。此外还有表现迁徒生活中游耕劳作的十六套动作的打法,从找地开始到伐树、挖地,以动作述说劳动的艰辛。“入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密”的与山相依的生活,自然界动、植物的千姿百态也启迪着瑶族人民艺术创造的灵感,不但化为他们衣物上的装饰图案,也化为长鼓舞的优美舞姿,瑶族人民善于模仿动、植物中最
富有特征的形态来丰富长鼓舞的表现力。如:金鸡跳杠,金鸡展翅、画眉走路、山羊翻臂、老鹰翻腰、青蛙爬壁、扫地莲花、雪花盖顶等动作,使长鼓舞具有浓郁的民族色采。长鼓舞动作刚柔相济、步伐灵巧,腿步姿态多为屈蹲,膝部有规
律的上下颤动,这一突出的特点是瑶族人民长期的山区劳动生活形成的。在表演上长鼓舞按固定的鼓点节奏且击且舞,讲究动作的配合,节奏的统一,用鼓形成各种不同的造型,每个姿态都保持“曲体拧身”的特点。长鼓舞以它特有的内容和动作语言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形式,是民族舞蹈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长鼓舞的起源,它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无一不和瑶族人民的历史生活息息相关,她是瑶族人民创造的民族舞蹈形式,是瑶族文化艺术的结晶、民族美德的体现。正因为她与瑶族的信仰和情感如此紧密相连,所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盛行不衰。


热门标签:10.10.0.10 百百看 闵跃承1 米克高维尔 谷风杰 我爱52wulumuqi乌鲁木齐新闻 庞晓杰的真实身份 丹鼎艳修路 梦三蛇年大礼包 褚康妮 最爱上海滩简谱 lenovoy560 风起紫罗峡

免责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10.10.0.10 百百看 闵跃承1 米克高维尔 谷风杰 我爱52wulumuqi乌鲁木齐新闻 庞晓杰的真实身份 丹鼎艳修路 梦三蛇年大礼包 褚康妮 最爱上海滩简谱 lenovoy560 风起紫罗峡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在线发片 - 联系站长 - 站长统计
Powered by qibosoft V7.0 Code © 2003-10 qibosoft
Copyright@http://www.ljyxl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0600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