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宝凤,女,云南花灯戏名家、云南省花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云南省花灯剧团副团长、艺术指导,主演了《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红葫芦》、《孔雀公主》、《依莱汗》、《探干妹》、《喜中喜》、《老海休妻》等花灯剧目。
1937年底,南京沦陷,一片腥风血雨。年仅4岁的史宝凤在父母的呵护下离开南京辗转来到湖南、贵州,1939年随卢汉的抗日部队到了云南。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史宝凤在昆明第一女子中学读书,1953年入选云南省花灯团。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云南花灯形成了10多个支系,为了博采众家之长,入团才3个月,领导就把史宝凤及其他新演员全部安排到姚安、大姚、元谋等地学习取经,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学唱花灯。一年的时间,她很快掌握了花灯演唱技巧并成为云南第一代花灯女演员,一改过去花灯女角由男演员扮演的历史。
云南省花灯剧团的成立,加速了花灯戏曲的进步,特别是《依莱汗》、《红葫芦》等一批花灯大戏的创作、排练和上演,使云南花灯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当中,作为主要演员的史宝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功不可没。
在演唱方面,她综合各地花灯艺人的演唱特点,学习运用西洋发声的呼吸技巧,从而增强了声音的表现力,使演唱更具“灯”味。后来,她又汲取京剧、滇剧等演唱技法,融会贯通,形成了圆润柔美、明亮清脆、行腔自如、细腻动人的独特演唱风格,使花灯演唱在各个方面都逐步趋于完美,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舞蹈动作上,花灯以“崴”为特色,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史宝凤借鉴川剧等优秀地方戏曲的舞蹈动作,根据戏中人物的表现需要,精心设计“崴”的节奏和分寸,并通过扇子、帕子不同形式的舞动,把不同人物的气质特征和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1954年,史宝凤在第一部花灯剧《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中扮演赵淑华,从那时起,她一发不可收,分别扮演了南穆诺娜、依莱汗、七妹、干妹、云香等上百个角色,其优美的扮相、委婉动听的唱腔,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观众的好评。
1956年,她主演的花灯神话故事剧《红葫芦》首次在城市舞台上亮相,获得全省戏曲调演二等奖。同年,她到北京戏曲演员讲习班学习,有机会亲自聆听梅兰芳、程砚秋等戏剧名家现场授课,并接触到全国各地的众多地方剧种,眼界大开,为她后来表演水平的提高和云南花灯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她和省花灯剧团的同事们带着《探干妹》、《喜中喜》、《依莱汗》三出戏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连续表演了三场,得到高度评价。返回云南途中,历经11个省20余个城市,他们一路巡回演出,得到了各方面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赞誉,大大提高了云南花灯的知名度。
20世纪80年代,史宝凤退居幕后,悉心授徒。这位当年的“花灯皇后”,依旧割舍不掉为之奋斗一生的花灯艺术。她认为,艺术要跟上时代,就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花灯艺术的发展一定要与现代艺术接轨,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发扬光大。她教授的学生遍布全省花灯艺术领域,较为突出的有叶丽华、宋丽琼、黄宣宏、杨丽琼、妥报勇、张晓薇等,杨丽琼已获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0年10月,省文联和云南日报社授予史宝凤“当今云南最具知名度的艺术家”光荣称号。
2006年4月荣获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授予的“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