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花灯著名表演艺术家袁留安,男,汉族,1933年11月1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生前塑造了多个舞台形象,出版了《袁留安演唱作品集》、《花灯精选唱段50首》。198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198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9月3日晨练时不慎摔倒,致颅内出血,医治无效离世,安葬于富民宝象山“德馨园”。
在云南花灯迷的心里,袁留安就是他们的“哥哥”。他的改革创新,一度将花灯艺术推至高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花灯王子”的雅号,可见不虚。
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花灯就是云南的“二人转”,袁留安就是云南的赵本山。有人说云南花灯太草根,一度被认为难登大雅之堂。
少年袁留安曾为了看花灯表演,自带干粮追随花灯班子进村走寨演出,因此得到班主赏识,走上花灯表演之路。袁母为绝儿子“灯”缘,曾上演“孟母三迁”故事,但袁留安痴心不绝,最终还是跟花灯结下了60年的不解之缘。
袁留安最初也是男扮女声,是个“女娇娥”,1950年进入昆明人民花灯剧团成为正式演员后,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指点回归男声。
袁留安在云南花灯舞台上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
《依莱汗》中的岩温;
《红石崖》中的阿格里雅;
《清风亭》中的张元秀;
《老牛筋相亲》中的老牛筋;
《小姐与长工》中的长工;
《双接妹》中的二哥;
《探干妹》中的干哥;
《红葫芦》中的王小郎;
《打渔》中的邬老汉;
《七妹与蛇郎》中的蛇郎;
《乡城亲家》中的何大发;
《柳荫记》中的梁山伯;
《玉药瓶》中的李二郎;
《劝赌》中的王小二;
《吹烟戒毒》中的王小二;
《五里塘》中的韩文玉;
《游庵》中的徐元解;
《沙家滨》中的郭建光;
《红霞》中的赵志刚等等。
收集整理了的云南民歌、花灯调:
弥渡花灯《绣荷包》;
弥渡山歌《山对山来岩对岩》;
嵩明山歌《穷人盼望老红军》;
滇西民歌《蝴蝶情》等等。
演唱了大量的花灯唱曲:
走板唱段《数罗汉》;
五里亭唱段《张小二从军》;
四平调唱段《云南是块好宝地》;
全十字唱段《十五贯》
简简腔、三星调、小红宝唱段《判斩》;
四平调、赞花扇唱段《昆明是个好地方》;
采花调唱段《游春》;
道情唱段《宝玉哭灵》;
百花调唱段《锦绣边疆百花开》;
虞美情唱段“虞美呀情人病卧在床上”。
在历史的节点上,总是有那些关键人物出场,而在云南花灯转型的节点上,袁留安就是那个至关重要的人。
他灌制的花灯唱片,不仅发行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在他的努力下,云南花灯戏塑造出了更鲜活更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形象,从《探干妹》到后来的《数罗汉》、《老牛筋相亲》,“干哥”、“老牛筋”等一批生动鲜明的花灯角色,甚至成了袁留安的代称。
曾几何时因俚语艳曲充斥而难登大雅之堂的花灯,在袁留安等人的去粗取精、沉淀翻新之下,最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从西南边陲四度走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