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及对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条件下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原因的了解。应对思南花灯艺术作出重新认识。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1、思南花灯不只是一种民族歌舞,而是一种包含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在内的中国地方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思南花灯不是一种单纯的歌或舞的艺术,而是一门综合艺术。申报并被获批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为思南花灯戏,这是极为恰当和准确的。土家花灯歌舞是土家花灯戏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存在。思南花灯戏的形成,是集体劳动的成果,带有土家族特色和思南地域特征的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服装等艺术类型相互融汇,既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为其它艺术所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发挥,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相对各种花灯元素而言,花灯戏的形成不是各种花灯元素的总集合,而是一次二度创作。它是思南花灯发展的最高阶段,艺术性最强,题材扩展得最广,也最具观赏性和感染力。
思南花灯戏作为一种地域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它反映的是土家山寨的原始风貌和山里人的精神趣味,有强烈的乌江流域文化气息,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特征,使思南花灯戏在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之林中显示出独特性。
2、思南土家花灯戏是思南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土家先民智慧的结晶,是思南的一种重要文化资源。
2006年,思南花灯戏作为92项传统戏剧之一,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南花灯戏列入同批同类遗产名录的,有黄梅戏、梆子、越剧、川剧、昆曲、秦腔、晋剧、湘剧等在国内外已享有盛誉的知名戏曲。这次收录是思南地域文化第一次以独立的一个传统戏剧种类获得国家正式认可,可以说是思南土家花灯戏历史地位的一次大飞跃。
思南花灯戏反映出土家族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是思南土家族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它来源于生活,通过土家族先辈千锤百炼,从简到繁,从粗到细,从实践到理论,再又从理论到实践,来回不停地探索、发展,并与不同的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的这一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地方剧种。随着传统剧种的不断消亡,中国的传统戏剧已经显得越来越稀缺,剧种由上千个到降到二三百种,而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仅为92种。因此可以说,思南土家花灯戏是思南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南拥有的珍贵文化资源。
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收录将思南花灯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戏剧而不是歌舞收录是非常明智的。思南花灯艺术定位为一种戏剧,概念和范围要远大于花灯歌舞,它更准确的体现了花灯艺术涵盖的范围,也为思南花灯未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 思南花灯来自民间,贴近生活,艺术性强,有感染力,在新时期仍具有存在和发展空间。
思南土家花灯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它来自民间,参与创作群众多,曲调多,有灯调、正调、杂调、小调等4大类24大类曲牌。唱词句式十分灵活多样。有五五七五式的、五字四句的、七字四句的、七字六句或七字八句的,还有如散曲式长短句式的等等,唱词注重押韵,或诙谐幽默,或寓意深刻。土家花灯音乐应用的传统乐器有马锣、大锣、二胡、月琴、三弦、折以鼓等。二胡等乐器的应用使其音乐风格流丽柔和,音韵悠扬。锣鼓远播力强,泼辣热烈。锣鼓有 “单打五”、“双打五”、“凤点头”、“鹰拍翅”、“牛擦痒”、“马咬牛”、长路眼“、”金线吊葫芦“和”四面进“等一系列曲牌。主题虽然多与生产生活有关,但唱段内容包罗万象,从帝王将相到民间传说,从农业知识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含。有的内容天马行空,充满了艺术想象力,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思南土家花灯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思南花灯的舞蹈舞姿优美,轻松活泼,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在今天仍具有时代性,对于舒展现代人的筋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促进人际交流,都具有积极作用。这些都充分说明,那种认为思南花灯无艺术性而言、与现实已经格格不入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