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土家花灯戏内容丰富,程式庞杂,有传统的正灯,如“盘灯”、“开财”、“万事兴”、“说春”、“说十二花园妹妹”、“上香”、“打梁山”、“拜闹子”等20多种。内容多反映土家人喜庆吉祥、欢度新春、借古喻今、劝人洁身自好、勤劳致富、吟花咏草、寄物抒情托志等。
花灯戏的行当,生、旦、净、丑俱有。生角分老生、正生、黄生(扮皇帝的)、小生、蛙娃生,前三类又统称须生;旦行分老旦、正旦、摇旦、小旦;净分大花脸、二花脸;丑称三花脸。这些班底,大都不过二十来人,其中主角不过几个。所以演员经常是一人兼几行。传统剧目分本头戏、花戏两类。本头戏多根据历史故事、民间唱本改编,或由其他剧种移植而来,多为连台大戏,主要有《红灯记》、《蟒蛇记》、《穆贵英大战洪州》以及唐传戏、岳传戏等。花戏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以及劳动、爱情等社会现实生活,并多系小戏,主要剧目如《南山耕田》、《槐荫别》、《杀狗劝夫》、《秋胡戏妻》、《兰桥汲水》、《白光指路》、《张哨子打鱼》、《巧英晒鞋》、《假斯文算账》等。这些剧目,有的情节较为曲折,有主要唱段和台词;有的只有提纲,表演时全靠演员即兴发挥。以上剧目均无剧本相传,全由师傅口传面授。所以不同班子演出同一剧目,有较大的差异。
花灯戏的传统唱腔较为简单,基本唱腔即花灯歌舞中的男女出台调。其音乐艺术是“大筒筒”、“小筒筒”两种形式的组合体。在声腔上,“大筒筒”是在当地花灯、小调、说唱的基础上,借鉴了傩堂戏的唱腔和辰河戏中的高腔而形成的;而“小筒筒”是在当地花灯基础上融进了辰河戏的弹腔。在唱腔上两者都模仿辰河戏中的板、弦、韵味,再结合本地民歌、曲艺而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艺术形式。
花灯戏的表演动作,使用的是耙子路、四方步、龙摆、米花筛、凤点头、颤颤步、三步半等,讲究“丁不丁,八不八,钩子紧紧夹;正旦夹蛋不丢,摇旦夹钱不要角”。服饰、道具根据剧目内容要求设置。